
多特异性抗体上游工艺开发策略探讨
细胞株和细胞培养高级总监:李剑凤
主要内容如下:
一、多特异性抗体的概述和挑战
二、多特异性抗体上游工艺开发策略
三、多特异性抗体上游开发案例分享
一
多特异性抗体的概述和挑战
1
多特异性抗体的概述
多特异性抗是一类可以同时结合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抗原结合位点的分子,可提高分子结合的特异性、降低脱靶效应,开发复杂性高、技术壁垒高、对于技术平台和靶点选择的适配性要求更高。多特异性抗体有近60年的发展史,从早期的杂交瘤制备,到蛋白质工程改造技术成熟,目前已有6个产品上市适应症主要包括肿瘤、眼科疾病和血液疾病。

2
多特异性抗体的开发挑战
分子结构复杂,导致前期药物发现、分子设计极具挑战;
分子结构复杂,产品相关杂质多,对CMC开发,包括细胞株构建、上下游工艺开发、制剂开发、质量控制带来巨大挑战,同时对工艺平台化带来挑战。
二
细胞株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1
表达宿主:工程改造、不同细胞表达半分子进行体外组装。
2
基因/表达质粒:基因序列优化、不同启动子、表达质粒比例优化。
3
筛选方法:建立目标蛋白针对性的高通量检测方法。


三
案例分享
1
分子结构分析和瞬转预实验
抗体构型-非对称型2+1型lgG-like双抗;
分析潜在杂质谱,建立高通量、特异性检测方法(Elisa/CE SDS)。
2
确定细胞株筛选方案
在孔板阶段采用高通量的Elisa检测方式,能够排除单纯表达B分子聚体及半分子的克隆;
25深孔流加培养样品的高通量CE-SDS、SEC可以有效筛选出片段和具体均较低的克隆;
摇瓶流加培养样品的高通量CE-SDS、SEC可以有效筛选出片段和具体均较低的克隆。

结果
经筛选后纯度由30%提高至80%以上,表达量>5g/L。
多特异性抗体已成为未来趋势,但依然存在诸多挑战,信达生物在多特异性抗体开发上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